广州数控16年发展闯入世界三强
星级:人气:供稿: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2007年7月24日 11:13
开栏的话
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它的振兴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年来,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研发制造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确保了经济建设的急需。
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产业水平总体比较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仍然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是很难买得到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多年来,正是依靠自主创新,我国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突破,像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机组、60万~70万吨乙烯压缩机等。
原本仅有20多名职工、产值不足200万元的广州数控,用自主创新谱写奇迹,创造了一个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故事———仅用16年,竟把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闯入了世界三强的位置。统计表明,广州数控在2006年数控系统产量36000台套,占国内产销量的半壁江山,机床数控系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这标志着又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我国处于世界前沿位置。自主研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1991年成立的广州数控,年产数控系统仅几十台。虽然是个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坚持自主创新不放松,终于实现了突破:1999年广州数控的全数字式交流伺服驱动装置投入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伺服产品迅速在国内的机床行业推广,迫使进口的伺服产品在中国大幅度降价,最大降价幅度超过30%。
广州数控的产品在市场上一鸣惊人,令国际数控行业老大———某公司坐不住了。他们通过其销售代理寻求与广州数控合作,承诺按广州数控的生产成本提供交流伺服驱动器的散件,由广州数控自行组装、以广州数控品牌销售,条件是广州数控停止自主品牌伺服驱动产品的生产。
事实上,那几年,千里迢迢来找广州数控谈合作的,除了行业老大外,还有不下10家国际上的知名大企业。并纷纷承诺:可以立即注入大笔的资金。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佳说,这些国际巨头看中的是广州数控的生产、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合作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以市场换利润、以市场换产品、以市场换非核心技术。合作将意味着尖端方面的工作例如研发等,我们就不能沾边了,我们中国人只能做生产和销售等低端环节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我们永远是为他们打工。
在这样的关口,广州数控牢牢把握好了发展的大方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持自主技术研发和自主经营。
远大志向———激发员工斗志
广州数控积极培育自己的研发体系,视技术人员为新产品的源泉,想方设法为自主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企业外部,广州数控与十多家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搭建起整合国内数控技术资源的技术平台。企业内部,则采取种种措施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保持在销售收入的5%以上。并采用“并列开发”的形式,即同样一个产品安排2至3组技术人员同时研发,不但使研发速度加快,“群聚效应”导致技术团队迅速形成。目前,在公司1300多人中,工程技术人员有530人,其中研发人员达35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0%。
企业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工作。鼓励技术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研发和经营战略,结合机床行业的现状和现有的技术实力组织开发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还特别规定对研发出有市场的新产品的技术人员予以相应的销售奖励。
截至2006年,广州数控共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产品登记书6项,制定产品标准6项,成为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生产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国际上只有几个企业能够生产的精密航空设备加工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在广州数控取得重大突破。正在独立开发测试的983M、218M等加工中心数控系统代表国内数控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之一,该产品的投入生产必将打破高档数控系统被国外垄断的形势,开创一个新局面。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产销量已经连续七年全国第一的广州数控,从10多年前的产值不足200万元到2006年的近5亿元,销售额以平均每年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其中,每年投产新产品2项以上,新产品产值比例达到70%。根据广州数控制定的2006年至2010年数控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到2010年销售数控系统8.8万套,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转自《工人日报》
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它的振兴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年来,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研发制造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确保了经济建设的急需。
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产业水平总体比较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仍然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是很难买得到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多年来,正是依靠自主创新,我国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突破,像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机组、60万~70万吨乙烯压缩机等。
原本仅有20多名职工、产值不足200万元的广州数控,用自主创新谱写奇迹,创造了一个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故事———仅用16年,竟把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闯入了世界三强的位置。统计表明,广州数控在2006年数控系统产量36000台套,占国内产销量的半壁江山,机床数控系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这标志着又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我国处于世界前沿位置。自主研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1991年成立的广州数控,年产数控系统仅几十台。虽然是个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坚持自主创新不放松,终于实现了突破:1999年广州数控的全数字式交流伺服驱动装置投入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伺服产品迅速在国内的机床行业推广,迫使进口的伺服产品在中国大幅度降价,最大降价幅度超过30%。
广州数控的产品在市场上一鸣惊人,令国际数控行业老大———某公司坐不住了。他们通过其销售代理寻求与广州数控合作,承诺按广州数控的生产成本提供交流伺服驱动器的散件,由广州数控自行组装、以广州数控品牌销售,条件是广州数控停止自主品牌伺服驱动产品的生产。
事实上,那几年,千里迢迢来找广州数控谈合作的,除了行业老大外,还有不下10家国际上的知名大企业。并纷纷承诺:可以立即注入大笔的资金。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佳说,这些国际巨头看中的是广州数控的生产、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合作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以市场换利润、以市场换产品、以市场换非核心技术。合作将意味着尖端方面的工作例如研发等,我们就不能沾边了,我们中国人只能做生产和销售等低端环节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我们永远是为他们打工。
在这样的关口,广州数控牢牢把握好了发展的大方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持自主技术研发和自主经营。
远大志向———激发员工斗志
广州数控积极培育自己的研发体系,视技术人员为新产品的源泉,想方设法为自主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企业外部,广州数控与十多家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搭建起整合国内数控技术资源的技术平台。企业内部,则采取种种措施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保持在销售收入的5%以上。并采用“并列开发”的形式,即同样一个产品安排2至3组技术人员同时研发,不但使研发速度加快,“群聚效应”导致技术团队迅速形成。目前,在公司1300多人中,工程技术人员有530人,其中研发人员达35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0%。
企业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工作。鼓励技术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研发和经营战略,结合机床行业的现状和现有的技术实力组织开发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还特别规定对研发出有市场的新产品的技术人员予以相应的销售奖励。
截至2006年,广州数控共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产品登记书6项,制定产品标准6项,成为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生产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国际上只有几个企业能够生产的精密航空设备加工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在广州数控取得重大突破。正在独立开发测试的983M、218M等加工中心数控系统代表国内数控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之一,该产品的投入生产必将打破高档数控系统被国外垄断的形势,开创一个新局面。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产销量已经连续七年全国第一的广州数控,从10多年前的产值不足200万元到2006年的近5亿元,销售额以平均每年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其中,每年投产新产品2项以上,新产品产值比例达到70%。根据广州数控制定的2006年至2010年数控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到2010年销售数控系统8.8万套,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转自《工人日报》
更多内容请访问企业网站(http://c.gongkong.com/?cid=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