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行业创新要答案 | 从“制造”到“智造”,解码电子信息制造跃迁路径
供稿:工控网
在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下,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41个工业门类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已连续12年保持营收首位,且当前增长势头持续强化: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展现出显著领跑优势。
这一强劲势头的形成,源于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的战略定位。赛迪研究院集成电路中心总经理滕冉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聚焦于高质量,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恰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周期培育方向深度契合”。基于这一长周期布局逻辑,电子信息制造业正通过高端化发展、智能化突破、绿色化转型三个关键路径协同推进,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数“智”赋能,创新组合拳,助行业破局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无法一蹴而就。在推进过程中,数字化程度、能源管理精细度、绿色环保能力等方面,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挑战。十一科技电气总工谢志雯认为:“数字化的应用需求不断增长对电能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能源管理系统需更精细,以优化运维并满足节能目标;同时,绿色环保和降本增效成为厂房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考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针对行业发展痛点及需求,施耐德电气凭借包含数字化中低压解决方案、不间断电源解决方案等多种创新解决方案,助力电子信息制造业客户打造安全可靠、稳定多产、透明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智慧厂房,从电力设施到能源服务、从厂务系统到工艺流程,实现全生命周期赋能。
其中,为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度,施耐德电气通过丰富的软件组合和应用模块对配电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细分场景进行监测,实现配电系统透明化精益管理,其闭环的能源管理软件解决方案,包括EMS+(POA-EM)能效管控加、POA-AE配电资产运营顾问等,基于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系统架构,可助力项目从设计、建造,到运行维护实现全周期的精益化管理,最终达成资产运维、能效管理提升的目标。而作为该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ETAP全新电力数字孪生平台,不仅可以在设计阶段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帮助客户实现最优电气架构设计等目标,在运营阶段还可以通过在线仿真、诊断分析、故障预测、培训演练等功能优化系统运行,实现贯穿全流程的设计效率、运维安全与运维效率的提升,赋能电子信息制造业客户打造可持续影响力。
头雁引领,聚合力,树行业标杆
在政策引导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加速推进数字化升级与绿色转型。一方面,国家及地方层面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形成强大外生推力;另一方面,行业自身面临电力可靠性不足、设施能效偏低、能源成本高企等挑战,构成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在此背景下,以芯片制造、新型显示、半导体材料、锂电生产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细分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协同改造,成功打造了行业标杆案例,为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楷德电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德亮表示:“在建厂和管理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尤其是在数字化管理和建造流程上”。作为赋能各大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施耐德电气则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为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国内领先精密金属模具生产商天津津荣天宇面临设备数字化感知和智能化运维管理缺失、新能源一体化管理困难以及高耗能工艺优化等问题。为此,施耐德电气提供了覆盖设计、建造、运营,到优化、维护的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并基于EcoStruxure平台与架构,构建包括配电设备、能耗采集、智慧照明与能源管理系统在内的智能降碳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快速实现绿色升级改造。截至2023年底,原先需要6个人完成的变电站运维工作,现在只需要通过施耐德电气PO电力监控系统实现无人值守;而在绿色化转型方面,天津津荣天宇每亿元销售额的碳减排量降幅最高达35.1%。
另外,对于全球光学产品制造龙头企业舜宇光学而言,其电子洁净厂房配电系统复杂,配电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高,不仅要对关键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实现及时报警和事件管理,还需满足来自下游客户的供应链脱碳需求。在多重改造需求下,该集团部署了施耐德电气的中低压配电系统及测温智能化方案、集团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实现能碳数据采集和管理、配电系统温度监测以及运维效率的提升。通过系统的全面升级与整体部署,舜宇光学实现了在设备数量3倍激增的情况下,后勤管理团队0人力增配,并实现100%的数字化监控。
以数字赋能提升效率,以绿色转型创造价值。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正通过创新驱动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这不仅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革新,更是对产业竞争逻辑的重构。展望未来,相信率先完成这一转型的企业,将引领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升级,为中国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全新篇章。